辨别真伪瓷器,瓷器鉴定六大必学要领

发布时间:2021-07-30 分享至:

中国历代陶瓷生产,明清以来,仿制前朝瓷器或者署前朝款识的现象经常出现,有时甚至是大量仿制前朝名窑器物。明代正德时的瓷器常常署“宣德年制”等寄托款,嘉靖、万历以来更盛。清代雍正、乾隆时期仿古瓷的制作水平很高,唐英所督造的御窑厂“仿肖古名窑诸器,无不媲美,仿各种名釉,无不巧合。”《景德镇陶录》。清末和民国时期,仿古生产有不少的制瓷作坊,有的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。现代制瓷行业,因为利益的驱使及其他各种原因,仿古瓷器的制造大有愈演愈烈之势,很多仿品还动用了高科技手段,这就需要瓷器投资收藏者能够具有识别真假的慧眼,善于辨别真伪瓷器。
一看造型

不同时代审美标准不同、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各异,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,这是陶瓷鉴定的重要依据。
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,造型多仿青铜器,古朴刚劲;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,由粗矮向高瘦发展;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,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;宋代器物修长轻盈,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;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,器物高大,显得厚重粗犷;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,器物造型秀丽古拙,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;清代则器型繁多,制作精巧。
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后,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,对器物的口、腹、底足、乃至耳、流、柄、系等都要仔细观察,总结规律。以碗足为例,唐代以前为饼形足,唐代中期由饼形足演变为玉璧形足,五代时向圈足发展,此后,圈足成为我国碗、盘一类器足的主体。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,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。

二看胎釉

不同时代、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,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,烧成的器物质地、釉色各不相同,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。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,无论任何时代器物,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,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。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、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。例如,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,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,故胎色呈紫黑,胎质坚致。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,有的器型、釉色虽与建窑相似,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,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,胎质粗松。这些特征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。即使同一个时代,同一品种,仔细观察,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。
例如,明代永乐、宣德年间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,釉色白腻,釉面肥润,隐现橘皮状凹凸感,仔细观察,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;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,釉色截然不同,薄而青亮,不可同日而语。

三看工艺

器物成型工艺不同,装烧方法不同,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,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,这也是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。例如,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,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,俗称“芒口”;而宋代汝窑瓷器则采用支钉支烧工艺,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,器底只留下很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,这些特征,都是我们需要重点了解和掌握的。

四看纹饰

陶瓷上的纹饰,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,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,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。例如,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,布局繁密、层次较多,少则二、三层,多则七、八层;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,则趋于疏朗。再如,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,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。有的叱咤风云、有的细软疲沓;有的威武雄壮,有的老态龙钟,这些都是鉴定陶瓷的参考因素。

五看材料

瓷器上的釉彩,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。由于成分不同、制法不同、烧成条件不同,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。例如,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,大多采用青料,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,含铁量较高,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,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。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,因所用青料不同,不能完成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,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,只要仔细观察,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,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。

六看款识
款识是指刻、划、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,表明它的时代、窑口、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,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。不同时代、书款的方法、书体和笔法,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。掌握款识特征为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。
宋代磁州窑仁和馆款,这类酒馆款很常见。

历代陶瓷在造型、胎釉、工艺、纹饰、彩料、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,是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。

上一篇:国苑|青花瓷历史发展
下一篇:如何辨别景德镇茶具的真假